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的中草药
辽宁省按摩协会 / 2020-01-29
黄芪、人参、女贞子、淫羊藿、枸杞子、冬虫夏草、黄精、灵芝、香菇、猪苓、北五味子、雷公藤、绞股蓝、刺五加、肉苁蓉等。
1气虚外感证
主要症状:恶寒、发热、自汗、头痛、鼻塞、语声低怯、少气、脉浮、脉无力。
中药配方:
人参6g,紫苏叶8g,前胡6g,桔梗6g,甘草3g,茯苓8g,枳壳6g,陈皮8g,葛根8g,木香6g,生姜5g,大枣3枚。
配方加减:
若恶寒发热,无汗等表寒证重者,宜将荆芥、防风易葛根;头痛甚者,可加川芎、白芷、藁本以增强解表止痛;气滞轻者,可去木香以减其行气之力。
2脾虚湿困证
主要症状:食欲不振(纳呆,纳差,纳谷少馨)、腹胀、大便溏、身重、浮肿、舌淡白、舌胖大、苔白润、苔腻、脉濡、脉缓。
中药配方:
人参8g,茯苓12g,白术9g,甘草6g,怀山药10g,莲子9g,桔梗6g,砂仁6g,薏苡仁9g,扁豆12g,大枣4枚。
配方加减:
小儿“滞颐”属脾胃积热者,去藿香,加赤茯苓、木通以清热利湿;对脾胃郁热之口疮、弄舌,治以清热为主,无需重用防风;若口疮、口疳兼有血热者,可加生地、赤芍;口舌赤裂疼痛,可加黄连、黄柏;舌下肿痛,可加栝楼、贝母等。
3肺肾阴虚证
主要症状:咳嗽、痰少、痰中带血、咽干、声音嘶哑、腰酸、腰膝无力、消瘦、骨蒸、潮热、盗汗、两颧潮红、舌红、苔少、脉细、脉数。
中药配方:
生地黄6g,熟地黄9g,麦冬5g,贝母3g,百合3g,当归3g,白芍药3g,甘草3g,玄参3g,桔梗3g。
配方加减:
痰多而色黄者,加胆南星、黄芩、瓜蒌皮以清肺化痰;咳喘甚者,加杏仁、五味子、款冬花以止咳平喘;若咳血重者,可去桔梗之升提,或加白及、白茅根、仙鹤草以增止血之功;兼纳差食少者,用砂仁3克捣烂炒熟地,可再加陈皮理气和胃。
4卫气亏虚证
主要症状:恶风、汗出、脉浮。
中药配方:
黄芪30g,防风30g,白术60g,研末,每日二次,每次6-9克,开水送下。
配方加减:
汗出量多者,加浮小麦、牡蛎、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;气虚明显者,加党参、黄精;舌红、脉细数者,加麦冬、五味子;表虚外感风寒,头痛鼻寒,汗出恶风,脉缓者,可与桂枝汤合用,以益气固表,调和营卫。
5气阴两虚证
主要症状:少气、心烦、口干渴(口干,口渴,口渴欲饮)、两颧潮红、咽干、小便短少、舌瘦薄、苔少、舌少津、脉虚、脉数、疲乏、鼻塞、干呕。
中药配方:
人参10g,麦冬15g,五味子6g。
配方加减:
若气虚不甚者,可易人参为党参;若气阴不足,兼有内热者,则可用西洋参代之;若病情急重者,全方用量亦宜加重;汗出过多,加麻黄根、糯稻根、牡蛎;烦热,口渴,加生地、丹皮、知母;气短、神疲,加黄芪。
6精血亏虚证
主要症状:头晕(眩晕)、目眩(眩晕)、健忘、耳聋耳鸣、心悸、面色白、损伤久不复。
中药配方:
鹿角12g,龟板12g,人参6g,枸杞10g。
配方加减:
头晕目眩者,加杭菊花、明天麻以熄风止眩;遗精频作者,加金樱子、潼蒺藜以补肾固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