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血管性高血压
辽宁省按摩协会 / 2015-08-23
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于肾血管的各种病变,主要是肾动脉狭窄,导致肾灌流量减低,使肾实质缺血,引起一系列生化改变而造成的高血压。
诊断依据
1、高血压患者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本病。
(1)年龄小于35岁,大于50岁。
(2)长期高血压突然加剧者。
(3)高血压发展迅速者。
(4)高血压伴腰及胁腹痛者。
(5)无高血压家族史者。
2、上腹部可听到吹风性血管杂音。
3、分侧肾功能测定,核素肾图,分侧输尿管插管收集尿液测定尿量及Na和Cl浓度,可提示患侧肾功能受损。
4、因本病常引起肾萎缩,故核素肾扫描可显示患肾较健肾明显缩小,两肾长度相差1.5cm即有重要的诊断意义。
5、肾素活性测定,可见患肾肾静脉内肾素活性增强。经股静脉插管收集两侧肾静脉内血液,测定肾素活性的比值,有助于评定肾血管病变对患肾功能影响的程度,如比值大于1.4时,手术效果较好,大于2倍时,术后血压多可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。
6、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查,可显示肾血管病变情况、狭窄程度及血流量。
7、X线检查
(1)泌尿系平片:
1)除外泌尿系结石。
2)观察肾影大小,缺血肾一般较正常肾小而短。
3)如有肾动脉瘤时,可出现钙化阴影。
(2)排泄性尿路造影:患肾显影较迟缓,显影浓度反较健肾浓,肾盏形态变小,严重者患肾不显影。有时肾盂和输尿管上段显示压迹。
(3)肾动脉造影:可显示狭窄的部位、长度及肾脏大小等。
(4)数字减影血管造影:方法简便,图像清晰,诊断可靠。
8、肾活组织检查,可见近球旁体的近球细胞数增加。
治疗原则
1、内科治疗。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,如卡托普利、苯丁酯脯酸等。
2、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(PTA)。即经皮股动脉穿刺,用气囊导管通过导丝在荧光电视监视下,插入狭窄的肾动脉内,每隔10-15秒用生理盐水稀释的造影剂充盈水囊1次,一般需2-3次,借以扩大肾动脉狭窄处,效果良好。
3、手术治疗
(1)肾切除术。其指征为:
1)萎缩的无功能肾、对侧肾正常者。
2)血管病变广泛,无法行修复手术者、
3)患者情况不能耐受血管重建手术者。
(2)肾部分切除术。其指征为:
1)肾动脉分支或迷走血管狭窄。
2)肾动脉分支栓塞。
3)肾动脉分支动脉瘤。
(3)肾血管重建术:
1)肾动脉内膜病变切除术。手术较简便,但易复发及并发血栓形成,疗效不佳,故多不选用。
2)脾肾动脉吻合术。用于左侧肾血管病变,疗效良好。
3)肾动脉狭窄段切除吻合术。用于狭窄段短、病变局限者,疗效较好。
4)肾血管移植术。用于狭窄段大于2cm者。
5)血管旁路手术。用于病变在主-肾动脉交界处,且有狭窄后扩张者。可用自体或人造血管进行移植,远期疗效较差。
6)血管置换术。用于两侧肾动脉狭窄者,采用血管代用品置换,远期疗效不佳。
(4)肾自体移植术:是目前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手术治疗中疗效最好者。此术的优点是:
1)髂内动脉的血压较肾动脉压高,移植后肾有充足的血供。
2)大动脉炎患者髂内动脉较少累及。
3)不用血管代用品或缺血性离体血管,故不易引起异物反应和栓塞。
4)手术野表浅,操作较容易。
5)保留了患肾,并适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