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疾病查询 >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> 高原病

浏览历史

高原病
辽宁省按摩协会 / 2015-08-25

 高原病亦称高山病、高原适应不全,是指人体进入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。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。本病常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发病。致病因素主要是缺氧、寒冷、干燥、太阳辐射、疲劳,营养不良也可促进本病发生。

诊断依据

一、急性高原病
1、高原反应。从平原急速进入海拔3000m高原或从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,发生头痛,心慌、气促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称为急性高原反应。此型又称轻型或良性急性高原病。本型发病与进入高原的高度与速度及劳累、情绪紧张、寒冷、体力负荷等因素有关。多发于登山后24小时内,一般在1-2周内即能适应,症状逐渐消失。
2、高原肺水肿。又称肺型或重型急性高原病,是在低氧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型肺水肿。发病率约为3%。往往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,多在海拔4000m以上登山后3-48小时发病。也有迟至3-10天者。其特点为剧烈咳嗽、咳粉红色泡沫痰,有严重的呼吸困难,不能平卧,头痛。严重者少尿,神志不清。转移至低海拔高原或返回平原后症状可迅速减轻,为本病之一特点。
3、高原昏迷。又称高原脑水肿或高原脑病。其病理机制为脑水肿。发病率低但较易引起死亡。有人称本病为恶性高原病。患者除早期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外,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,如剧烈头痛、呕吐、神志恍惚、抑郁或兴奋、谵妄等精神症状。患者也可抽搐、嗜睡乃至昏迷。查体可见脉率增快、呼吸不规则,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危重体征。

二、慢性高原病

1、慢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。高原移居人或世居人凡血红蛋白≥200g/L,红细胞≥6.5×10^12/L(650万/立方毫米)及红细胞比容≥0.65(已排除其他原因)的患者,称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。患者常有头昏、头痛、记忆力减退、心悸、气短、胸闷且活动后加重。也可有食欲不振、视力减退及鼻出血、结膜充血、面部毛细血管显露等多血面容。
2、高原心脏病。是指高原移居人和世居人出现右室肥大,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。幼儿多见,心脏常呈弥漫性或球形扩大,成人肺动脉明显突出。患者早期常有头昏、头痛、失眠、心悸、活动后呼吸困难、胸闷、胸痛及心前区不适。晚期则可出现心衰症状和体征。
3、高原血压异常。有高原高血压与高原低血压两种。凡在平原血压正常,进入高原后,中、青年人收缩压>18.7kPa,舒张压>12.0kPa,并有相应症状,返回平原后恢复正常者,称高原高血压;进入高原后,血压低于12.0/6.67kPa,持续2周以上者,称高原低血压。一般初到高原者,易产生高血压,1年左右为波动期,久居或世居者,易产生高原低血压。
4、慢性高原病混合型。本病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、高原高血压及高原心脏病三型中,有两型同时存在者,称为混合型。最常见是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心脏病和红细胞增多症合并高血压。

治疗原则

1、高原反应。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即可逐渐缓解。可给予镇静剂、吸氧后多可缓解。必要时返回平原即可自愈。
2、高原肺水肿。应早期充分吸氧(6L-8L/分钟),呋塞米(速尿)20mg-40mg静脉注射。绝对卧床,保暖、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。也可采用0.25g氨茶碱溶于50%葡萄糖液静注;或选用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。一俟病情稳定,应转移至较低海拔处治疗为妥。
3、高原昏迷患者易致死亡,首先应连续给氧(95%的氧和5%二氧化碳)。清醒后仍间断给氧。可用高渗葡萄糖、甘露醇、糖皮质激素、细胞色素C等积极治疗以减轻脑水肿。也可交替使用可拉明、安钠加、洛贝林等中枢神经兴奋药物。注意水、电解质平衡,病情稳定后转至低海拔处治疗。
4、高原心脏病症状较轻者,可作一般对症处理。有心衰时宜用速效药物,如毛花苷丙(西地兰)、醋毒毛花苷K小量注射。
5、高原血压异常者,可按一般高血压患者治疗。对高原低血压并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,可选用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。
6、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,用低流量给氧,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。症状严重时,可放血300ml-500ml暂时缓解症状以备转移至低海拔处治疗。

下一篇:汽油、煤油中毒
上一篇:甲醇中毒
辽宁省按摩协会:开展国内外按摩学术交流,推广新技术,培训咨询技术。 辽宁省按摩协会培训中心:按摩师培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