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
辽宁省按摩协会 / 2015-08-16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单核-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。
主要症状:发热、寒战、咽痛、多汗、肌肉酸痛、全身淋巴结肿大。
(诊断要点)
(一)流行病学 以晚秋至初春多见,多呈散发或小流行。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较高。询问病人在病前有无与此类患者接触史.
(二)病史 部分病人有前驱症状如乏力、纳差、头痛、畏寒、恶心、腹泻等。多数病人起病急、有发热、寒战、咽痛、多汗、全身肌肉酸痛等。
(三)体格检查 眼睑水肿、眼结膜充血、扁桃体及悬雍垂充血、水肿、附有小量白色分泌物或假膜。全身淋巴结肿大,以颈淋巴结最为明显,伴有轻度压痛。病程1~2周时可见皮疹以躯干部居多。
(四)辅助检查
1.白细胞 病初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,一周后逐渐升高,可达10×10^9 ~20×10^9/L,分类单核细胞可占50%~60%以上。异常淋巴占10%以上,或绝对计数明显升高,对诊断有参考价值。
2.血清学检查 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,抗体效价1:64以上具有诊断价值。一般在病后5天出现阳性,2~3周达高峰。
治疗原则
(一)对症治疗 高热者给予物理、药物降温,头痛者可给镇痛剂。淋巴结胀痛时局部敷冷袋.
(二)重症病人可给激素,如强的松20mg,2次/日口服,以后逐渐递减至停药,或氢化考的松200-300mg/d,分2-3次静滴,5-7天为一疗程。
(三)有黄疸及肝功能异常者,应按肝炎保肝治疗;有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阳性者,按脑炎对症治疗;有心肌炎者,应卧床休息、酌情给葡萄糖液、能量合剂和维生素C等静滴。
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(以2岁,12kg为例)
长 期 医 嘱
儿科护理常规
一级护理
半流质
病重
复合维生素B 1片 3次/d
维生素C 100mg 3次/d
阿昔洛韦(无环鸟苷)80mg
10%葡萄糖 100ml
静滴 1次/8h
干扰素 100万单位
肌注 1次/d
10%葡萄糖 250ml
三磷酸腺苷(ATP)20mg
辅酶A(CoA) 100单位
静滴 1次/d
临 时 医 嘱
血常规+异常淋巴细胞计数
尿常规
粪常规
咽拭培养,
EB病毒抗体系列(包括VCA-IgG、IgM、IgA)测定
血嗜异凝集试验
肝功能
血尿素氮、肌酐测定
血心肌酶谱(必要时)
腰椎穿刺,脑脊液常规、生化(必要时)
心电图
脑电图(必要时)
X线胸部摄片
骨髓穿刺(必要时)
注:1.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全身感染,临床表现多样,大多预后良好,但有免疫缺陷者病情严重。
2.抗病毒可用阿昔洛韦(无环鸟苷),剂量20—30mg/(kg·d),分3—4次静滴或口服,疗程7日;干扰素5-10万单位/(kg·次)肌注,或加10%葡萄糖液中静滴,疗程3-5日。重症病例尚可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、胸腺素等。
3.重症病例或合并咽喉水肿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溶血性贫血、心肌炎时,可给糖皮质激素:氢化可的松,5-10mg/(Kg·d),静滴,1次/d;或泼尼松1mg/(kg·d),分3-4次口服,疗程3-5日。
4.合并支气管炎、支气管肺炎、咽部化脓性感染时给抗生素治疗,但避免使用易产生皮疹的氨苄西林。
5.出现黄疽、肝肿大、肝功能异常时按病毒性肝炎处理。
6.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按病毒性脑炎处理。
7.VCA-IgG、IgM、IgA为EB病毒外壳抗原相应的IgC、IgM、IgA抗体,测得抗VCA-IgM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。
治愈标准:
1、隔离期满(发病后1周以上)。
2、症状与体征消失,并发症治愈。
3、血象与肝功均恢复正常。
4、出院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。